产品中心

“国货之光”青岛中国石公司往事

 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产自青岛,此事早已广为人知并为国人称道。但大家也许并不了解,青岛出产的石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曾畅销外埠,受到建筑业界青睐,在上海国际饭店等重点工程中使用,被誉为“国货之光”。这些产品皆来自青岛一家民族企业――中国石公司。

  青岛建置以前,未见有规模开采石材的记录。章高元驻兵青岛后,建设栈桥、兵营、炮台所用石料皆从石岛运来。德租青岛后开启大规模城市建设,据《胶澳发展备忘录》记载,德国当局和建筑公司曾在沧口以北、青岛山北麓、小鲍岛村东南、太平山脚下、沙子口等地陆续开辟多个采石场,以满足筑港、筑路、军事设施等工程石料的大量需求,其中以青岛山采石厂最具规模,还配建有一条至大港的轻轨铁路。

  与此同时,本地出产的崂山花岗岩也被建筑师认可并广泛使用,成为青岛早期开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石材。当时青岛乡村地区参与工业生产的劳动力三分之一从事石匠工作,由此可见殖民地建筑活动的活跃。此后日本占领和胶澳商埠时期,基本延续了本埠石材自采自用的状态,但大理石等高档装饰石材基本依靠进口。

 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一天,一个四十岁上下、身材明显发福的男子来到青岛市政府,申请注册一家名为“中国石公司”的建筑材料企业。此人便是姚华孙(又称姚华荪,曾用名姚颂忱)。原籍天津,毕业于北洋铁路学堂,后担任津浦川汉等铁路工程师、国道委员会委员、华北水利委员会技师等职。

  他也是青岛政界的故人。1924年,原交通部部长高恩洪主政青岛。4月1日,委任姚华孙(姚颂忱)为青岛港政局局长。此前港政管理甚为混乱,贪腐严重,前任吴局长烧毁帐簿变卖家当一走了之,以至无人交接。新任姚局长便扣留了庶务股长,这位王股长是原局长的内弟,传言姚华孙也是高督办原配姚氏之弟,“舅子扣舅子”一时被传为笑谈。后有人向吴佩孚请托谋青岛港政局长之职,吴去电向他的同乡嫡系高恩洪提起,高复电表示督办可换,港政局长不可换,可见对姚颇为看重。11月,随着直系北京政府倒台,高督办去职,姚华孙也于11月12日以患脑病为由辞职,匆匆结束了半年多的局长职务。

  铁路工程师出身的姚华孙此后长居青岛并投身商界。经多年考察,他在崂山一带发现多种石材,共有花岗石、闪长石、大理石、玉沸石等几十个品种,后托德国技师进行化验,认为质地之纯,为世界所难得。其中以花岗岩为最佳,质地坚硬,富含石英,绝不酸化,磨光后平整光滑,用来做建筑内外墙面材,雄壮富丽,尤为可贵。当时国内建筑设计多仿西式,所用高级石材基本被英国、意大利等国舶来品所垄断。自西徂东,连年漏巵,洋人独享其利。

  姚华孙以国产石材应足供国人需求为目标,毅然决定斥资买山,筑路辟场,设工厂,聘技师,因机械化生产高级石材在国内属于全新行业,熟悉及有经验的工人无处寻觅,故采取艺徒制训练工徒。同时花费数万元购置切石锯、磨石机、磨边机、切边机等德国先进设备,经过不断实验改良,很快投入生产。

  石材开采与生产耗资甚巨,姚华孙独力难支,后加入方普声、李淑周等股东入股,资本25万元,筹备成立股份无限公司。公司定名为中国石公司,彰显国货之特色,姚华孙任总经理。公司设于蒙古路(今内蒙古路)21号,工厂为22号,占地三千一百方步,建屋三幢。1932年4月,国内首家高级石材生产企业--青岛中国石公司正式开业,生产经营高级建筑装饰石料、墓碑纪念石、石工艺美术品等。因产品质地优良,也较舶来品价廉不少,受到本地建筑企业的欢迎。

  稳固基础后,中国石公司开始谋求向外埠发展。此时一位贵人适时出现,他便是上海馥记营造厂总经理陶桂林。因为承接青岛船坞和体育场工程,这位曾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的建筑界风云人物常往返于沪青两地。经时任青岛市长沈鸿烈介绍,陶桂林结识了姚华孙,并到中国石公司实地考察。陶是倡导国货的坚定支持者,“九一八”事变后便断绝与日商一切往来,所有工程概不使用日本建材。他还曾在上海筹建石品制造公司,以抵御洋货,后因战事未能如愿。此次看到青岛出产的石料他非常兴奋,称赞质地和加工水平不输进口石材,很快达成了参股意向,成为中国石公司的新晋股东。

  除了资金支持,陶桂林还为石公司打开了通往外埠的通道。他正承接上海四行储蓄会新建22层大厦(即上海国际饭店)的工程施工,看中一款崂山黑花岗岩,认为非常适合做这座摩天大楼三层以下的外墙饰面(三层以上使用国产“泰山”牌瓷砖贴面),便请姚华孙带样品到上海参与投标。业主原拟向意大利订购大理石,但意产之石只能保两年之光泽,而中国石公司承诺保22年至200年,加之价格优势,得到业主和设计师邬达克赞许,决定石材全用石公司国货。最终效果非常令人满意,外墙黑色花岗石饰面平如镜面,光彩灿烂,庄重耐用,内部门厅、地面大理石、玉沸石色泽清雅,明亮照人。这座“远东第一高楼”石材全用国货一时成为热点新闻,中国石公司之声誉也随之鹊起。

  有了陶桂林和馥记营造厂的助力,中国石公司的外埠业务开展颇为顺利,并于1933年春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暨分厂,得到华洋建筑界一致支持,一年间中国石公司承接大小工程数百起。其中包括上海的百乐门大饭店、大新公司、环龙公寓、广东银行等,南京的交通银行、聚兴诚银行、外交公寓等,杭州的中央银行、建业银行、浙江大学农学院等,重庆的美丰银行,青岛本埠的银行、山左银行、中鲁银行等,此外还承制了青岛栈桥、体育场和济南王乐平、何春江纪念碑,杭州钱塘江桥奠基石等。石公司生产的石工艺美术品也颇受欢迎,中国航空公司年庆专门订制为纪念礼品。同年,陶华孙还聘请32岁的莱州籍雕刻家杜宗甫在上海分公司担任文牍,并创作了一大批微刻作品。

  此后中国石公司进入蓬勃发展时期,注册金增至50万元,在青岛及莱州等地购置山场三十余处,方圆百数十里,用矿工千余,厂工数百,技师和管理人员皆由华人担任,成为新兴民族建材企业之典范。1934年4月,中国石公司在实业部商标局正式注册中国石公司商标,商标主图案为地球,中部有标有五种语言“石”的山型石材图案,上下为中英文中国石公司文字,两侧有青岛字样。

  同年印制《中国石公司特刊》一册,除公司、工厂和承造工程介绍外,还收录了于右任、孙科、宋子文、何应钦、韩复榘等政要的题字和参观照片,其中时任山东省长韩复榘题词最富深意:“提倡国产,当令务急。经济发展,漏巵足杜。石料经营,山灵借助。贵刊宣传,宏兹建树。利用厚生,邦家富庶。挽回利权,为国之柱”。当时青岛市政府接待外地来客,常会拿出最少半天参观民族企业,而中国石公司是固定的一站。为支持民族企业发展,青岛市政府对中国石公司给予免税和减收航运费的待遇,并准许其机器加工花岗石产品在青岛市内享受权。

  1936年,在上海举办了首届中国建筑展览会,姚华孙和陶桂林都被选为常务委员,中国石公司携众多产品参展,受到广泛赞誉,被称作“国货之光”。同年唐英、王寿宝编著的《房屋构造学》中有此记录:“国货石料,以青岛崂山产为最佳,质地坚緻,色彩晶莹。中国石公司,置机其地,开采有年,建筑界采用甚广”。

  不久抗战爆发,日本再次侵占青岛。据《青岛建材工业志》记载:日本人在青岛相继独资或合资开办石材厂,对民族建材企业和石场强行霸占破坏或予以控制侵蚀。中国石公司也走向没落,在日本人的干扰排斥下难以为继,停业。抗战结束后,青岛建筑业依旧萧条,石材业也只能惨淡经营。

  石公司采石场之一(经与青岛地方史专家)袁宾久、王栋比对历史照片并现场踏勘,考证此处即为碑心石开采地

 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,建材业逐渐恢复。1952年,青岛承接并顺利完成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料的开采、加工制作任务,受到国务院的嘉奖。此后崂山花岗岩被人民大会堂、毛主席纪念堂、南京长城考察纪念碑等地标建筑使用,青岛石材翻开了崭新的一页。

  如今曾经的采石场早已封存,中国石公司旧址也踪影难觅,但那些地标建筑上的青岛石材,经历岁月磨洗仍然熠熠生辉、坚固如昨,成为对昔日“国货之光”最深沉的纪念。(文/图刘逸忱 编辑/贺中 徐帅)

乐鱼官网竞猜_乐鱼体育平台 |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