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中心
揭秘四川荥经“红军红”花岗石走进党史展览馆之路 背后还有警卫员舍身救主席的故事
中国党成立100周年前夕,中国党历史展览馆在北京盛大开馆。这座备受关注的红色地标建筑,有一个重要的四川元素——展馆外墙立着的40根高28米的廊柱柱底基座,以及展馆一楼1960平方米的红色大厅地铺板,均采用雅安荥经县的红色花岗石。这一抹红,在当地也被称为“红军红”。
6月30日,由封面新闻、华西都市报策划发起的巴蜀文旅走廊“百城行”大型采访活动走进荥经,探访荥经“红军红”花岗石走进中国党历史展览馆背后的故事。
建寅建材董事长彭建寅今年76岁,是一名党龄18年的老党员。“为中国党历史展览馆的建设顺利完成了石材供应任务,这是我一生之中的荣光。”话音刚落,彭建寅拿出了一个小本子,上面详细记录着花岗石“进京”之路的每一个细节。
时间回到2019年9月27日,中宣部、中央美术学院、中国美术馆等相关部门和学院组成的考察团队来到荥经县,为中国党历史展览馆的40根廊柱柱底基座,和一楼序厅1960平方地铺板选取最为合适的石材。“为了找石材,考察团队已经寻找了3个月。荥经,是团队考察的最后一站。”
2019年10月,考察团队再次来到荥经,敲定方案。彭建寅介绍,修建中国党历史展览馆之所以会选用荥经花岗石,是因为荥经红色花岗石具有色泽鲜红、材质坚硬、密度高等独有特性,比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的“印度红”还鲜艳亮丽,耐酸耐碱更是立于石材之首,被石材专家命名为“中国红”(当地也称“红军红”)而风靡一时,享誉世界,并曾经在人民大会堂作为柱底基座使用。
荥经花岗岩、玄武岩等石材资源丰富,一度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。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、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试点,荥经的花岗岩矿山已停止开采。彭建寅说:“以前石材企业都是粗犷的开采模式,开山炸石,最后只选用最优质的原料,留下了许多荒料。”
矿山无法进行开采,只能利用矿山上留下的荒料,给石材供应任务增加了不小的难度。“工期紧、需求量大、质量要求高,这个任务超出了从1992年办厂到现在29年加工的标准,产品必须密度高、黑点小、孔洞少,色值是最好的,硬度是最高的,光洁度要达到86度以上。”荥经县成立了以县委为组长的保障工作领导小组,摸排全县石材厂现存“红军红”花岗石荒料,将全县高品质花岗石荒料集中至建寅石材厂进行生产制作。
如今,在建寅石材厂的空地,切割过的作废荒料,堆成了一座小山。“这些就是为完成党史馆的石材供应任务,在切割中发现有瑕疵的荒料。例如底座基柱,要切成长方体运送到外省的石材加工厂。长方体需切割6面,任何一面有瑕疵都不行。”彭建寅介绍,为党史馆供应的580立方花岗石,是在上万立方的石料中精选出来的。
“不仅选材难度大,在技术层面对工人技术的要求也高。”企业集中了9名有10年以上石材加工经验的优秀员工,安排到选料、切割等各个生产环节,精益求精贯穿生产全过程。
花岗石“进京”之路,并非一帆风顺。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和主汛期的暴雨洪灾,给石材供应任务带来了不小的困难。
彭建寅回忆:“2019年12月刚签订花岗石的采购合同,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,厂里停工了一个多月,让我心急如焚。”
荥经县委、宣传部长唐安萍介绍:“在疫情期间,多措并举,优先保障建寅石材厂复工复产。2020年2月10日,建寅建材成为荥经县第一批复工复产企业之一。”
2020年7月,汛期来临。连日的暴雨,让前往矿区的道路泥泞难行。“去年7、8月,雨水不断,矿区道路的路基都被山洪、泥石流冲跨了,徒步行走都困难,更别说往外面运石头了。”彭建寅说,眼看着囤在石材厂的原料马上用完了,荒料运不出来,他将面临的困境向荥经县委县政府反映。
“收到彭建寅的求助后,9月份,荥经县委、县政府组织党员干部抢修机械和损毁道路,保障石材运输和开采。”唐安萍说。
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,历时一年时间,荥经县按时、保质、保量、保密完成580立方的柱底基座,1960平方地铺板的石材生产加工,并经国家石材检测中心验收合格,完成任务。
“红军红”花岗石的原产地,位于荥经县的牛背山镇。这里出产的花岗石,红得格外鲜艳。唐安萍介绍:“当地老百姓有一个说法,花岗石之所以那么红,是因为用先烈的鲜血染红的,因此也被大家称为‘红军红’。”
胡长保,江西吉安人,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参军后加入中国党,担任的警卫班班长。1934年10月中旬,随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。在波澜壮阔的生涯中,胡长保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为保护他而牺牲的警卫战士。
1935年6月2日至8日,中央红军途经荥经县境,想翻越青山垭进入天全县境。毛主席在途经荥经县茶合岗时,遭敌机的突然袭击,情况十分危急。
据当时的一名警卫员陈昌奉回忆:“来袭的敌机像是早已锁定目标,刚冲下来,就传来刺耳的啸叫声。我立刻意识到,敌机投弹了,情急中喊了声‘主席!’几乎就在同时,听见胡班长大喊‘陈昌奉!主席!’就在这时,我看见他向毛主席腾空而起,将毛主席扑倒在地。”
陈昌奉急忙跑过去,看见满身是土的胡长保身受重伤,炸弹片深深地打进了他的肚子里。“毛主席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胡班长的头,急促地说:‘快,给他上药!’胡班长向毛主席摆了摆手,满是尘土的嘴微微抖动着:‘主席,我不行了!把药留下来,给同志们用!你们继续前进吧!”
奄奄一息的胡长保,在毛主席的臂弯里断断续续地说:“主席,你要多保重……只可惜我不能跟您一起去我们新的根据地,不能跟您打鬼子了!祝……革……命……胜……利……”说着,他闭上了双眼,牺牲时年仅23岁。
望着眼前这个跟随自己多年的年轻战士在自己怀里停止了呼吸,禁不住潸然泪下,久久不忍离去。警卫员们举起枪,几声清脆的枪声带着愤怒的直刺苍穹,为胡长保送行。
由于行程紧急,战士们将胡长保的遗体带到建政村生基湾古墓旁掩埋后,继续前行。青山有幸埋忠骨,从此,胡长保永远地留在了牛背山的青山绿水间。
1990年11月,荥经县将胡长保的遗骸从三合乡(今牛背山镇)建政村生基湾,迁葬荥经县烈士陵园。1995年8月,胡长保纪念馆竣工落成,缅怀先烈的市民络绎不绝。
胡长保纪念馆位于荥经县烈士陵园,与一座镌刻着“为人民而死,虽死犹荣”的烈士纪念碑相对。纪念馆内胡长保的塑像,便是用“红军红”花岗石雕刻而成。
在荥经县城,以胡长保命名的胡长保幼儿园、胡长保小学内,传出朗朗读书声。红色基因、薪火,在这片17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代代相传……